早有可为:城市里的晨曦经济与新机遇
作者:文/石叶馨 来源:中国烹饪杂志 2025年8月刊 总第528期
访谈专家: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 韩健徽
“长期以来,很多人集中研究白天的商业行为,近年来,夜间经济也开始引爆眼球,但极少有人关注早晨的经营,这个现象我始终感到有些奇怪”,谈到“晨曦经济”,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健徽打开了话匣子。
“晨曦经济也称晨经济,指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前提下,以早餐、早市、早行、早游为内容,通过建立完善的配套服务保障体系,实现消费链在早晨时段和消费场景上的延伸,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。”在韩健徽看来,晨曦经济不是简单片面的几个模块叠加,而是彼此联动的融合发展。而早餐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,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更承担着重要的民生意义,“早餐首先应该是一项民生工程,至少是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兼有,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”。
尽管被各地屡屡提升到“早餐工程”的高度,但多年以来,我国早餐市场的发展却总是不尽人意。这其中有成本、供应、群众消费习惯等诸多缘由,而对早餐内涵和外延的了解不够深刻,也是这一类别市场始终没能被充分应用的症结所在。
可喜的是,这种情况在近几年开始发生变化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,对于早餐的需求已经从吃饱升级到了吃好,更有甚者,衍生出了对于便捷、性价比、功能性等更多方面的要求。韩健徽提到,“早餐的形式在悄然变化。比之以往的单调乏味,而今它融合了更多元素,甚至成为商务洽谈和社交活动的场所。”例如早餐会这种形式,之前流行于国外,在一部著名的英国喜剧中,经常会看到主人公在一场早餐会上完成工作信息的交流共享,往往也由此开启一天的“鸡飞狗跳”。“这种简单而高效的聚会方式近几年在国内出现得越来越频繁,尤其是在商务和政务场合,相比午宴和晚宴,它的与会人数较少,餐点相对清淡,沟通也更为精炼。这种形式不仅丰富了早餐的内涵,也让它更深切地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如果说早餐的功能性演变是其内涵的深化,那么集聚效应则是其外延的扩展。在许多城市,早餐店不再是零星分布,而是形成了集聚效应。韩健徽举了一个例子:“安徽合肥的罍街聚集着传统的汤面、烧饼、油条,还有融合了地方特色的创新菜品。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,也使得罍街成了合肥市民和游客吃早餐的首选地,更逐渐成为合肥的一张城市名片。”他同时指出,在集聚效应下,商家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促进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性提升,让消费者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体验到更加优越的用餐环境和服务;经济效益之外,由此增强的区域吸引力,更让地区饮食文化的沉淀与创造得以尽情显现;与之配套的食材供应、物流配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,则逐渐形成了相互联动的产业链,显现出了晨曦经济初露一角的庞大轮廓。
“结合地域特征,将适于晨间的经营类别充分运用,相互配合打造‘晨曦经济’,发挥商业街的多功能效应,虽然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,但我认为,这其中有着非常大的尝试空间。”从实践中来,韩健徽对于这种新型经济模式抱持着开放而积极的信心。
|